5月22~24日,第一届CSCCP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继续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进行。
国际预防肿瘤学创始人之一,国际预防肿瘤组织(POI)主席,来自凯斯西储大学勒纳医学院克利夫兰诊所外科的Jerome L.Belinson教授给大家带来了名为《阴道镜:随时间推移和数据的累积,到了改变的时候吗?》的讲座。Belinson教授在讲座中强调正确的诊断是通过多点活检来达到的,即使很小的阴道镜下无法检测到的病变也很重要(通过p16和HPV16检查)。他相信,曾经在1997年发表的POI微小活检方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易教易学的检查方案,使得每个人(不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阴道镜专家。最后Belinson教授还引用了1918年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Max Planck的名言来结束演讲,“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不是通过让反对者信服,而是通过这些反对者的最终死去,熟悉他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建六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手术范围的思考》。他首先提出了NCCN指南-IA1和NCCN指南-IA2期首次治疗用以指导我们的诊治规范,以及对于手术范围和方法的思考。接下来王教授还讲述了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其中重点提到的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以及其相应的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之后王教授又提出了几个针对手术存在的问题:早期患者是否存在过度医疗?保留功能治疗的可行性怎样?长期生存甚至“治愈”者,生活治疗如何?回归社会情况如何?等。最后,王教授还细致讲解了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应探索的手术方式。低危型:保留生育功能者以宫颈锥切或宫颈切除+淋巴结切除术;不保留生育者以筋膜外子宫切除术(Q-M分类法A型)+淋巴结切除术。中危型:保留生育以NACT后行宫颈锥切或宫颈切除+淋巴结切除术;不保留生育行II型(Q-M分类法C1型)+淋巴结切除术。
隋龙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不满意(不充分)阴道镜图像相关临床问题及其对策》。他首先谈到的是宫颈SCJ和TZ的形成,这里他列举了阴道镜检查的重要性和新三阶梯流程(细胞学+HPV-DNA;阴道镜;病理)。接下来隋教授重点讲解了不满意阴道镜检查的概念:指无法观察到完整转化区、大约见于10-20%的阴道镜检查。如果必要这些患者通常需要宫颈锥切术对宫颈进行综合评价;有时不仅仅包括转化区,病灶无法完全暴露等情形也属于不满意阴道镜检查。他同时还提到了常见的不满意/不充分阴道镜图像的情况以及阴道镜诊断HSIL、A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后隋教授总结道:1.阴道镜可以识别、定位和界定宫颈、阴道和外阴癌前病变并指导活检;2.SCJ和移行带识别和分类,ECC合理应用,有助于提高HSIL检出率;3.CIN治疗前应行阴道镜检查评估、定位;4.阴道镜医生定期技术培训、理论知识更新是保证阴道镜质控的有效途径。
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钱德英教授做了名为“宫颈腺上皮病变的阴道镜诊断要点和难点”的讲座。钱教授从宫颈腺上皮病变的临床特点、阴道镜特征、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能否对宫颈腺上皮病变进行早期筛查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仍然需要筛查,注意取材方法”的临床对策。钱教授通过结合临床病例和镜下图片,形象的展示了腺上皮内病变的病理表现和特征,她强调,宫颈腺上皮病变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危险性较高,应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钱德英教授诙谐幽默的讲授风格令在场学者耳目一新。
在专题研讨会阶段,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的罗新教授做了名为“宫颈病变筛查分流过程中HPV清除的疗效及临床价值”的专题报告。罗教授从宫颈癌的疾病特点出发,介绍了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状况,详细讲解了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并阐述了HPV筛查的发展历程。他在分析我国宫颈癌筛查和诊断现状时指出,我国的筛查工作目前存在推广普及度低、相关技术不成熟、病理医生缺乏等问题,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罗新教授对于清除感染HPV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着重分析。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曹泽毅教授在名为“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的讲座中阐述了宫颈癌在全世界的发病状况。他强调,宫颈癌在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偏高,尽管医学界对宫颈癌的病因病理方面研究较为深入透彻,但这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曹教授分析了宫颈癌年轻化比例升高的原因以及疫苗预防HPV感染方面的积极作用,提出通过观察宫颈癌病灶变化来准确判断临床分期,并对术前辅助化疗的意义做了分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的郭红燕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分析”。她首先提到的是淋巴结转移与妇科肿瘤、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以及不同期淋巴结转移的特征与预后。之后,郭教授还列举了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项目:--B超、--CT、--磁共振MRI、--PET/CT以及磁共振DWI vs PET/CT。紧接着郭教授还讲解了宫颈癌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的治疗选择;局部晚期盆腔淋巴结转移治疗。最后,郭红燕教授借助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具体阐述了早期宫颈癌(IBI)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分析,她分别具体讲述了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脉管受累(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宫旁受累、切缘阳性以及SCC Ag水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李小平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宫颈癌化学治疗进展》。他首先概括了宫颈癌的治疗模式,他说宫颈癌在女性常见肿瘤中处于第二位,我国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目前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现在是“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无用治疗模式”以及“手术,放疗及化疗综合治疗模式”。紧接着李教授又对宫颈癌的化疗模式做了讲解,它分为新辅助化疗、序贯放化疗、单纯化疗和同步放疗+巩固化疗。之后他又分别介绍了早/晚期复发宫颈癌放化疗,姑息性化疗,以及妊娠合并特殊情况化疗等。最后,李小平教授总结到:治疗模式多元化,但应规范化放化疗综合治疗;化疗方案多样化,但应个体化以铂为基础+/—泰素;化疗副反应众多,但应人性化预防为主。
会议在浓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